童年照引发的“集体记忆共振”
2025年1月,演员李昀锐将社交平台头像更换为一张90年代风格的童年照,意外掀起全网怀旧热潮。照片中的李昀锐约五六岁,身穿经典条纹T恤,顶着寸头短发,脸颊圆润、笑容灿烂,背景是90年代照相馆常见的布景。这张充满时代印记的照片迅速引发网友共鸣,“同款童年照大赛”随即登上热搜。

这种情感共鸣的背后,是李昀锐团队对“怀旧经济”的精准把控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对纯真年代的向往成为流量密码。李昀锐的童年照恰似一台“时光机”,既满足了粉丝对其成长轨迹的好奇,又以普适性触发大众共情,成功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。
双胞胎兄弟“高仿效应”加持话题
照片热度未退,李昀锐双胞胎哥哥探班的路透视频再添一把火。兄弟二人宛如“复制粘贴”的外貌引发“人脸识别大挑战”,粉丝甚至将哥哥误认为本尊。这种天然的话题性不仅强化了李昀锐“家庭暖男”的形象,更通过“双胞胎梗”制造出持续发酵的娱乐效应。

新剧《致1999年的自己》的沉浸式预热
头像更换并非单纯的怀旧操作,而是为新剧《致1999年的自己》埋下伏笔。该剧以90年代末为背景,讲述一代人的青春成长故事。李昀锐饰演的主角需要跨越年代感与少年感,童年照的释出恰好构建了“角色与演员生命轨迹重叠”的叙事。
更巧妙的是,团队同步曝光了李昀锐幼时与哥哥的爬山照、幼儿园打闹照等生活影像,形成“剧外剧”式的沉浸式营销。观众在考古中自然代入角色,实现“演员-角色-观众”三重时空的情感串联。
形象转型:从“淡颜书生”到“时光叙事者”
此次营销事件也标志着李昀锐公众形象的升级。童年照的曝光,则将其从“角色容器”转变为“有故事感的真实个体”。通过展现成长轨迹中的淘气往事、家庭互动细节,李昀锐成功塑造了“邻家男孩”的亲和形象。

怀旧营销背后的行业启示
李昀锐团队的此次策划,为艺人营销提供了新范式:
1. 情感锚点选择:以高共鸣度的怀旧元素切入,降低传播门槛;
2. 多维度话题联动:将个人记忆、家庭趣事、作品宣发有机编织,形成话题矩阵;
3. 人格IP立体化:通过生活化内容稀释角色滤镜,构建更饱满的公众形象。
一张童年照,看似轻巧实则重若千钧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最好的营销,是让观众在艺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。”